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!
木雕-林阿隆
林阿隆

樸拙靈動傳遞阿美文化

五十多年前,一個原住民小孩,因常聽漢人說:「讀書才有前途!」他不顧家人反對,為了要念書離家出走。知識的澆灌豐饒了思想,他當了小學老師、主任,更為了發揚族人文化,他習木雕,成為工藝家,並將文化與技藝傳承給學生,這個努力向上提升、往下傳遞的人就是林阿隆。

愛讀書原住民少年

早年,原住民以務農為生,多數生活艱苦只能餬口,僅有少數孩子能受高等教育。出生在花蓮光復鄉的林阿隆也出自農家,家境並不富裕,「小時候幫農、看牛,可是我喜歡看書呀!不喜歡做農事……」個性樸實、溫和的他直率說出心中語。

個性溫和的林阿隆有顆不服輸的心,不甘承襲上一代當農夫,國小畢業考上鳳林初中,但是家裡繳不起三百元的學費,最後是靠山地獎學金進入花蓮初農就讀。「別人在玩,我躲在路燈下看書哪!可是,用功也沒用呀!家裡沒錢還是不讓我升高中。」他回憶當年仍透著無奈。為了繼續念書,林阿隆到花蓮糖廠打工賺錢,一個月四百八十元,他想,有錢就可以繼續念書了。

「還好!當時政府有培育原住民師資,所以我才能進台東師範學校念書。」1968年從師範學校畢業,他選擇返鄉服務,因為熱衷繪畫,幾年後又進入花蓮師專美勞組進修。台灣原住民中,阿美族漢化最早且深,相對族群文化保留較少,他開始追思自己的文化根源,翻閱文獻瞭解阿美族的木雕、舞蹈、陶藝。

擅長繪畫的林阿隆,1980年嘗試將平面繪畫轉成立體雕刻,因而參加雕刻研習班,深入瞭解木雕工法,並在學校推廣木雕創作教學,規定學生畢業前要交出兩件作品,此舉除傳承木雕技藝,也陶冶孩子們的心靈。1988年,為了擴大學習領域,林阿隆又回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習金石篆刻、陶藝;國小教職退休後,他受聘為國中、高中的木雕指導老師,前後達十年之久。

族群文化靈感泉源

對藝術工作者而言,從文化與生活中萃取靈感是最便捷的方式,林阿隆因為受過高等教育,因此創作時並不一味依循傳統,而是傳統與生活經驗相互融合,並從中加入自己的思維與創意。其創作主題分為:阿美族的傳統建築太巴塱祖屋;對阿美族母系社會的讚揚;父親的輔佐角色,用月亮做表徵;熱情洋溢的傳統舞蹈;農耕情景等五大類。

馬太鞍部落的入口意象即為林阿隆之作,以阿美族的生活顯現文化精神,用紅、藍、黑、白、綠、黃等鮮麗色彩帶出阿美族的熱情。作品樸中帶細,人物表情生動、活潑。除此,花蓮太巴塱國小校門、南投日月潭畔哲園名流會館大廳、台北縣原住民文化會館大廳、高雄大統百貨公司等,都有林阿隆作品的蹤影。

漢人社會中男尊女卑,阿美族的母系社會卻是「女人為大」,家中大小事,女人權柄在握,財產亦歸女人所有。為此,林阿隆雕了一對作品:「大口」和「小口」,他說:「大口是太太,小口是我。太太大聲叫,我就輕聲應,阿美族女人最大。」林阿隆解釋母系社會裡夫妻相處之道。阿美族的婚姻制度,令人想起雲南瀘沽湖摩梭人的走婚習俗,彰顯母系社會中女性獨立自主的個性。

風格多樣粗獷細膩

風格多樣是林阿隆作品的特色,浮雕多半刻畫傳統的原住民風貌,穿著華麗的公主,頭上頂著農作、背上揹著小孩的農婦,粗獷刀法中有細膩之處。立體雕刻呈現的風格則是粗獷、簡潔,帶著憨厚與趣味,從神情即可閱讀作品的意喻。浮雕與立體融合的作品則以傳統為元素,用意象做風格表現。絹印作品風格多樣,他採集台灣原住民各族文化為題材,以拙樸靈動又逗趣的筆觸,畫出手足舞蹈的原住民;用鮮麗而調和的顏色表現圖騰與傳說,畫面頗富創意。

已退休的林阿隆,身體雖然大不如前,卻仍不減創作的熱情,只要動刀就一發不可收拾。他還利用曬乾的椰子作成雙雙對對的「佳偶」,模樣相當討喜,同時也利用茅草、竹子、藤編織出小巧的太巴塱祖屋,傳遞阿美族的傳統屋舍建築樣貌,除了文化內涵外,也極適合做為家中裝飾。
屬性10 : 東區工藝家
瀏覽數